《甄嬛传》作为一部经典的宫斗剧,自播出以来便广受观众喜爱,剧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
其中果郡王允礼以其风流倜傥、深情款款的形象,成为了众多观众心目中的白月光。
然而你知道吗?
历史上果郡王的真实原型 —— 康熙帝第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与剧中形象可谓大相径庭,甚至可以说是个 “中年油腻男”。
不仅如此,这部剧中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冷知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果郡王原型:真实与虚构的巨大反差
在《甄嬛传》里,果郡王允礼玉树临风,武艺高强,才情出众,对甄嬛的爱更是感天动地。
但在真实的历史中,胤礼出生于 1697 年,按照剧中时间线推算,他比剧中设定的年龄至少要大 15 岁 。
而且据史料记载,胤礼体态较为臃肿,并且患有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
想象一下,一个身形发福、行动不便的王爷,与剧中李东学饰演的那个潇洒俊逸的果郡王,简直是天壤之别。
在子嗣方面,剧中果郡王与甄嬛育有双生子,还有孟静娴为他生下一子。
可现实中,胤礼子嗣单薄,仅有一个早夭的儿子。
这也说明,剧中 “双生子” 的设定,完全是编剧为了剧情需要而进行的大胆创作。
另外,剧中果郡王生活奢华,挥金如土。但历史上的胤礼却以 “节俭持家” 闻名。
他在生活中十分简朴,不追求物质上的奢华享受,这与剧中形象又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甄嬛传》中不敢拍的 10 个历史冷知识
滴血认亲的历史真相与剧中细节
在《甄嬛传》经典的 “滴血认亲” 桥段中,有一个细节十分值得玩味。
端妃一句 “皇上龙体怎可损伤”,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暗藏玄机。
饰演端妃的李宜娟在剧组重聚时透露,拍摄这场戏时,她特意设计了 “低头凝视甄嬛” 的微表情。
当时镜头给了她一个特写,她正是通过这个眼神,传递出 “我懂你” 的意思。
原来端妃早就知晓甄嬛的冤屈,这句台词和微表情,将端妃对甄嬛的暗中支持展现得淋漓尽致 。
同时剧中使用的银盆也大有来头。
这个银盆实为剧组从故宫博物院租借的清代文物复制品,其制作工艺细节都经过了清史专家的严格审核。
可见剧组在道具方面的用心,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真实。
但在真实历史中,“滴血认亲” 这种方法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它更多地出现在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不过是古人判断亲子关系的一种缺乏科学根据的手段 。
安陵容的同性情愫暗线
陶昕然在剧组重聚时大方承认,安陵容对甄嬛的复杂情感中,确实包含同性情愫。
在剧中,安陵容有许多行为都暗示了这一点,比如她刻意模仿甄嬛的步摇,甚至在冰嬉时故意露出脚踝。
陶昕然在研读剧本时,就标注了很多这些 “鸟嬛” 的暗线。
安陵容对甄嬛,既有羡慕、嫉妒,又有超越友情的特殊情感。
这种复杂的情感,使得安陵容这个角色更加立体和丰满 。
但在古代封建礼教的大环境下,这种同性情愫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所以剧中也只是通过一些隐晦的细节来展现,没有直接点明 。
华妃 “歪嘴笑” 的由来与服饰工艺
蒋欣为了塑造骄纵跋扈的华妃形象,特意设计了 “歪嘴笑” 的标志性表情。
导演郑晓龙原本想让华妃显得邪魅,没想到蒋欣的这个设计,最终呈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效果,甚至被网友调侃为 “歪嘴战神”。
但也正是这个独特的表情,让华妃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
在服饰方面,华妃的服饰可谓精美绝伦。
她服饰上的凤凰纹样均采用非遗苏绣工艺,每件戏服耗时超过 300 小时。
苏绣工艺的精湛,将凤凰的华丽展现得栩栩如生,也从侧面反映出华妃在后宫中的尊贵地位。
这些精美的服饰,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符合当时宫廷服饰制度的要求,不同等级的妃嫔,
服饰的图案、材质、颜色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
孟静娴死因之谜
在剧中,孟静娴的死因成谜,仅用一句 “血崩” 带过。
孟静娴作为果郡王的侧福晋,原本钟情于果郡王。
她好不容易嫁给果郡王,却在生下孩子后突然死亡。
关于她的死因,剧中并没有详细交代,给观众留下了诸多猜测。
有人认为是皇后等人暗中下手,也有人猜测是孟静娴自身身体原因。
但由于剧情没有明确说明,这也成为了《甄嬛传》中的一个未解之谜 。
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后宫之中因各种复杂原因导致妃嫔死亡的情况并不少见,孟静娴的死或许也反映了后宫斗争的残酷性 。
纯元皇后原型竟是孝贤纯皇后
剧中纯元皇后虽然从未正式登场,但她却始终贯穿全剧,是雍正心中的白月光,也是后宫诸多纷争的源头之一。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纯元皇后的原型竟是乾隆帝的嫡妻孝贤纯皇后。
孝贤纯皇后与雍正相差 17 岁,她出身名门,端庄贤淑,深受乾隆帝的敬重与喜爱。
将孝贤纯皇后作为纯元皇后的原型,或许是编剧为了增加剧情的戏剧性和历史厚重感。
但在真实历史中,孝贤纯皇后与雍正并没有直接的情感纠葛,她的故事主要围绕着乾隆帝展开 。
甄嬛的历史原型:钮祜禄氏的真实人生
甄嬛在剧中的经历跌宕起伏,从一个天真烂漫的闺阁少女,成长为善于权谋的圣母皇太后。
而她的历史原型是雍正帝的熹贵妃钮祜禄氏。钮祜禄氏出身并不高贵,最初只是雍正王府的格格。
但她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谨慎,在后宫中逐渐站稳脚跟。
她生下了后来的乾隆帝弘历,母凭子贵,地位不断提升。
与剧中不同的是,真实的钮祜禄氏并没有经历那么多惊心动魄的宫斗,她在后宫中的生活相对平稳 。
而且,历史上的钮祜禄氏与雍正帝的感情也并非如剧中所演,充满了爱恨情仇,更多的是一种相敬如宾的关系 。
雍正帝的真实形象与剧中差异
剧中的雍正帝(陈建斌饰)多疑、冷酷,在后宫中与妃嫔们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
但真实的雍正帝是一位勤勉的皇帝,他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对清朝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虽然在政治上手段强硬,但并非像剧中所展现的那样,将大量精力放在后宫争斗上。
历史上的雍正帝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处理朝政,为 “康乾盛世” 的延续奠定了坚实基础 。
后宫妃嫔的真实等级制度
在《甄嬛传》中,我们看到了后宫妃嫔们复杂的等级关系,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到贵人、常在、答应等。
在真实的清朝后宫中,妃嫔等级制度确实十分严格。
皇后是后宫之主,地位最为尊崇;
皇贵妃一般不轻易设立,只有在皇后缺位或者皇帝特别恩宠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其地位仅次于皇后;
贵妃、妃、嫔等也都有相应的人数限制和待遇标准。
不同等级的妃嫔在宫殿居住、服饰穿着、饮食用度、宫女太监配置等方面都有严格区分 。
比如皇后可以居住在坤宁宫,而其他妃嫔则根据等级居住在不同的宫殿;
皇后的服饰颜色、图案等都有专属的规制,其他人不得僭越 。
古代选秀的真实流程与剧中呈现
剧中以一场盛大的选秀拉开帷幕,甄嬛等女子由此进入后宫。
在真实的清朝,选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主要是为皇帝挑选妃嫔以及为皇室宗亲指婚。
选秀的对象主要是满、蒙、汉军八旗官员的女儿,年龄一般在 13 至 17 岁之间。
选秀的流程极为严格,首先要经过户部的层层筛选,符合条件的女子会被造册上报。
在选秀当天,女子们要按照旗分次序入宫,接受太后、皇帝等的挑选。
被选中的女子会根据自身条件被封为不同等级的妃嫔或者指婚给皇室宗亲 。
与剧中相比,真实的选秀更加注重女子的出身、品德和家族背景,外貌并非是唯一的考量因素 。
清朝皇室的称谓与礼仪真实情况
在《甄嬛传》中,我们经常听到剧中人物使用各种皇室称谓,如皇上、皇后、娘娘、小主等。
在真实的清朝皇室中,这些称谓都有严格的规定。
比如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皇帝的妃嫔根据等级有不同的称呼,一般统称为娘娘。
而 “小主” 这个称谓,在清朝后宫中并非普遍使用,它更多地出现在一些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 。
在礼仪方面,清朝皇室的礼仪规范极为繁琐。
妃嫔们在拜见皇帝、皇后等时,要行严格的跪拜礼,不同场合的礼仪动作、姿势都有明确要求。
在饮食、出行等方面也有诸多礼仪限制。
例如皇帝吃饭有专门的御膳房负责,菜品丰富,且上菜顺序、摆放位置等都有讲究;
妃嫔们出行时,要根据等级乘坐不同规格的轿子,随行的宫女、太监数量也有规定 。
《甄嬛传》虽然是一部精彩的电视剧,但毕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作品。
通过对比剧中果郡王的形象与历史原型,以及挖掘剧中隐藏的这些历史冷知识,我们可以看到电视剧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差异。
这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为我们欣赏这部经典作品提供了更多的视角。
在观看影视作品时,我们不妨多一份对历史的思考,这样既能享受剧情带来的乐趣,又能从中学到真实的历史知识 。
#深度好文计划#